工具软件的未来

上一篇工具软件的困境分析了我对工具软件现状的看法,归纳一下就是两个问题:1. 使用体验难创新。2. 用户需求难覆盖。下面说一下我的解法。

新的平台

颠覆性的创新更容易出现在新的平台上,移动设备的普及让人们习惯了手势操作。但在今天,移动设备上做交互创新已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,而新的平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。

一个叫 Pokemon GO 的游戏火遍了全世界,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了增强现实技术,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游戏的乐趣。

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之所以有吸引力,是因为他能给人带来新奇的同时又不感到陌生,天然的容易上手。工具软件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,例如,如今许多人喜欢用电子名片,或者把自己的信息发布在互联网上,如果软件能通过摄像头识别出对方并且显示信息的话,对于我这种永远记不住陌生人名字的人来说,实在算是一种福音。同样适用这种技术还有地图,视频,社交,以及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,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如果觉得新的平台实验性太强,那么在旧的平台上,也可以用新的方式来创新。在我看来,语音在移动平台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,目前的技术对于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已经完全没有问题,难点在于对语义的分析和揣测用户的目的。Siri 大家都觉得好玩,但是不好用,问题就在于人们不知道能用它干什么,Siri 也「听」不懂你想干什么。而这在目标比较单一的工具软件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应用。如果有一款应用是用来推荐餐馆的,那么我更乐于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让他为我推荐附近好吃的餐馆,而不是每次想好了关键词再写在输入框里。

海纳百川

工具软件需要应对用户提出的各种需求,这些需求零散,独立,无法整合在一个应用中,然而对于留住用户又必不可少。传统软件的做法是自己开发,然后发行一款配置无限繁琐的软件,或者针对大客户做定制化开发。这种做法在工具匮乏的时代可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,如今成本这么高的做法是走不通了。

于是就出现了开放 API,各个软件将自己的 API 开放出来,供其他软件接入。这在工具类软件中尤其鲜明。一款好用的软件,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核心功能,并接入其他优秀软件。

仔细想一想,这其实就是各种软件在做的「应用平台」。但是我不愿意将它称作「平台」,而更乐意称作「协议」。「平台」意味着大家只能加入到我的软件生态中来,「协议」则表明了一种开放的态度,大家可以自由的选择与我的协议对接,或选择其他应用的协议,甚至利用我的协议,和其他第三方应用对接。

服务至上

软件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,天然的隔绝了用户和开发者,用户看不到开发软件背后的付出,于是很容易低估软件的成本。现实的软件发行方式也增强了用户的这种观念,大部分软件都以免费的方式发行,软件变得和说明书一样,成为了「载体」的附庸。

而在其他领域,用户的付费意愿则比软件高得多,用户拿到一台相机,很容易通过做工和质感估算出这台相机的成本,而其附带的软件则看起来一文不值。甚至改变了世界的 iPhone,大部分用户还是直接将它和手里的手机划上等号,而很少有人去了解 iOS 的成本。

这种观念根深蒂固,那么工具软件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,找到自己的「载体」。如果工具软件没有对应的硬件,可以将与软件配套的服务作为「载体」来出售。例如给用户的咨询,培训,发展线下的社区,一方面可以给开发者带来直接的收益,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用户粘性。一款软件能否和竞争者拉开差距,更多的是看与软件配套的服务,我想这也是「软件即服务」的定义。

写在最后

在软件这个行业,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很棒的点子,希望这些点子能尽早变成现实,而不是像我这样的拖延症患者,挖了一堆,离完成却遥遥无期。

Comments